出處:Cheers雜誌第177期

文/陳雅琦 圖/廖祐瑲

不行、不行、不行,」搖著頭說出這句話,是吳慷仁談到他的戲劇表現時,總直覺出現的回答。「都還不夠好,下一次應該會更好吧!」他帶點靦腆地笑說。

日前兩部引起高度熱議的台灣自製電視劇,不約而同都有吳慷仁的身影。無論是《麻醉風暴》中穿梭在醫院裡衝撞體制的保險業務員,或是《出境事務所》裡陪伴許多人走過生死課題的生命禮儀師,兩個角色所流露出的情感,被不少觀眾形容為「比男主角還要搶戲」。

只是,搶不搶戲,其實並不是吳慷仁真正在意的,他甚至坦承,出道7年來,演員這條路上大多數時間,其實他很「沒自信」。

「我一直知道自己是『苦工型』、不是天生的演員,」今年33歲的吳慷仁說:「我花了5年,透過演戲不斷和自己對話,直到最近才能很確定的說:『我是吳慷仁。』」

焊電箱、做粗工,10年做過40份工作

不確定與沒把握的背後,或許來自他曲折的成長背景──從小單親、家境不好,在26歲前,吳慷仁從事過40種不同的工作。「因為我想買東西,又不能跟媽媽要錢,」他說。

15歲時,他接觸到第一份工作:把一片片鐵板焊成四方形的變電箱,當時覺得既好玩,又有錢拿。雖然後來考上高雄市立中正高職電子控制科,但吳慷仁到處打工,學校和家根本只是睡覺的地方。「想起來有點遺憾,沒經歷過別人懷念的所謂『學生生活』,」他回憶。

之後,吳慷仁又做過工地粗工、模板工人,也擺地攤、收垃圾,在咖啡廳、超市打工。「我什麼都想學,有責任感、手腳快,老闆喜歡我,我也很有成就感;可是回想起來,很沒定性,」他回憶,19歲那年他一連換了6個工作。有時候只剩幾百元,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,買來幾條吐司冰在冰箱,餓得等不及退冰就吃了。

從酒吧「肄業」,學會認真看待專業

直到24歲時,他離開從小長大的高雄,進入一間台北的酒吧工作。在那裡,「我發現不是『有手腳』,就可以把事情做好。那是我第一次知道『專業』是可以學一輩子的。」

「每位bartender(調酒師)都有自己調酒的方式,但我連各種英文、法文酒名都看不懂,只能結帳、倒水,連倒酒都不行。」他回憶:「熟客看我連他們習慣坐哪都不知道,把我當透明人。」

「那是一段很大的挫折!」不但什麼都不會,還滿口操著以前在工地養成的台灣國語,周遭許多人都瞧不起他。

光是洗杯子就洗了半年,吳慷仁卻從中有了深刻體會。「做事不是愈快愈好,還要做對。手腳快,可能杯子就破了。檯面下的事,要做得和檯面上一樣好,杯子要排得整整齊齊,洗的時候還要能聽到海綿和杯子摩擦『啾啾啾』的聲音。事情要能做到隨時能讓別人接手,不需要顧慮你的習慣⋯⋯。」他說,即使和客人聊天,也藏著很多學問:「沒有人有義務教你,你要自己偷看、偷問、偷學。」

arrow
arrow

    吃顆包子不囉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